畝產 511.88 公斤!近日,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qū)黃河口鎮(zhèn)前進村,專家對耐鹽堿小麥品種“濟麥 60”示范田進行的測產驗收結果顯示,這片平均鹽堿度3.3‰的鹽堿地里,小麥畝產突破千斤,成為山東鹽堿地小麥高產典型。“‘濟麥 60’具有抗倒伏能力強、結實性好、耐鹽堿等特點,適合在中度鹽堿地大范圍種植。”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濟麥 60”育成人曹新有告訴記者,自 2022 年通過國家審定后,該品種便開始在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試種。今年是東營市豐彩農業(yè)服務有限公司種植“濟麥 60”的第三個麥收季。“前年和去年,小麥畝產分別是 460 多公斤和 490 多公斤。”公司總經理田兆山介紹,近日測產的 4.23 畝麥田從去年 10 月播種以來,除了自然降水,沒有進行人工灌溉,畝產能超千斤出乎他的意料。
6 月 14 日,黃河口鎮(zhèn)耐鹽堿小麥新品種“濟麥 60”千畝示范田里,一場夜雨的“洗禮”,讓麥田顯得格外安靜。“那片就是測產畝均超一千斤的麥地。”田兆山指著遠處說,“‘濟麥 60’除了耐鹽堿,第二大特點就是耐干旱,這可是能讓鹽堿地變良田的‘金種子’”。據了解,東營市擁有鹽堿地 341 萬畝,占全省鹽堿地面積的 38.2%。這些泛著斑白鹽漬的鹽堿地,曾是荒涼貧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詞,也是農民心里糾結的“問題地”——種可能賠錢,不種又覺得可惜。
2022 年 9 月,山東獲批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試點工作在東營市開展。預計到 2025 年完成后,將新增和改造耕地 15.07 萬畝,預計年增產糧食 7300 萬斤。
過去,人們改良鹽堿地的辦法大多采用大水漫灌,讓鹽分隨著水排走的方式來降低土壤的鹽堿度。隨著科技的進步,鹽堿地的治理理念也在發(fā)生改變。“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成為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共識,F在,各類耐鹽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試驗田,在東營的鹽堿地上星羅棋布。
在黃三角農高區(qū)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的實驗室里,科研團隊正在圍繞鹽堿地改良提升進行攻關。不久前,“耐鹽堿油料作物種質評價與新品種選育創(chuàng)新團隊”與“濱海鹽堿地種養(yǎng)循環(huán)與生態(tài)農業(yè)創(chuàng)新團隊”啟動,并發(fā)布了8 項鹽堿地相關科研成果。
近年來,東營市聚力抓好耐鹽堿品種選育推廣,依托鹽堿地國創(chuàng)中心,強化產、學、研合作,積極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打造鹽堿地種業(yè)創(chuàng)新高地。同時,積極創(chuàng)新探索鹽堿地科學利用模式,集成運用鹽堿地改良技術體系,努力提升鹽堿地綜合生產能力,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樣板。
掃碼聯系華圖遴選老師,獲取山東遴選考試職位表、備考資料,考情分析,筆試面試題!
相關產品推薦:2024山東遴選公務員筆試課、考前沖刺卷
掃碼聯系華圖遴選老師,獲取各省遴選考試備考資料,考情分析,筆試面試題!
相關產品推薦:2025年遴選公務員筆試龍騰尊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