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長遠目標”,其中包括“建設文化強國”。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從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明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和目標,指出“著力講好中國故事,創(chuàng)新推進國際交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二、【解讀分析】
開展“多層次文明對話”,必須認識到加快外國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外國話語體系的構建直接關系到講什么樣的中國故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圍繞中國話語是什么、為什么以及如何在新時期構建中國話語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客觀地說,國際輿論的格局在西方還是強勢,在我還是弱勢,但這種格局并不是不可改變、不可逆轉的。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做工作。中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但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與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并不相稱。
另一方面,外國話語體系的構建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故事能否在國際上講述,能否讓人們聽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在解釋中國實踐和構建中國理論方面擁有最大的發(fā)言權,但事實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仍然相對較小,仍然處于無法理性表述的境地。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理性說,不能轉嫁”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對外交往的話語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外國話語體系的構建需要植根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的深厚土壤,以整合中外語言為目標,實現(xiàn)包括概念、范疇、語義、語境和符號在內的系統(tǒng)性話語轉換。完整的翻譯可以解釋中國的道路,中國的思想,中國的學術主張,中國節(jié)目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觀點,以世界上其他文明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講述好中國的故事。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工程,關系到能否高效、優(yōu)質地開展“多層次文明對話”,進而在文明對話的高度闡釋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價值觀和理念。
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對外闡釋能力。隨著過去一個世紀前所未有的變化的演變和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加速,中國的實踐正在深刻影響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在洞察最前沿實踐的基礎上,中國的對外話語體系需要在第一時間實現(xiàn)準確的翻譯和權威的發(fā)聲,牢牢把握在世界輿論領域解讀中國思想和主張的權利,加強在全球問題上引領議題的能力。多層次文明對話不僅需要準確的自我解讀能力,還需要以全球性問題為動力和內涵來加強中國的議程設置能力。
掃碼聯(lián)系華圖遴選老師,獲取各省遴選考試備考資料,考情分析,筆試面試題!
相關產品推薦:2025年遴選公務員筆試龍騰尊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