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音是宋之問“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忐忑,是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無奈,是司空圖“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的眷戀。歷史長河中許多文人墨客表達了對家鄉(xiāng)方言的深厚情感。在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母語鄉(xiāng)音不是相互矛盾或相互折損的關系。母語鄉(xiāng)音是各民族人民留住鄉(xiāng)愁、熱愛生活的情感依托。因此,我們要傳承鄉(xiāng)音,讓鄉(xiāng)愁有處安放。
鄉(xiāng)音是漂泊游子的心靈歸屬。主持人汪涵曾說:普通話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里出發(fā),普通話讓你交流及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盡的溫暖。然而,當下社會,有人視方言為“低粗土”的代表,認為教導孩子講好普通話才高大上,還有的人為了免受地域的歧視而選擇拋棄方言,這種身份歧視已經成為發(fā)展為方言傳承的障礙。方言代表了我們的地域、身份,是我們牙牙學語時的情感印記,不應當在這種潮流中被遺棄。我們應當剝離方言背后的地域歧視,讓多元文化共榮。
方言是千年民族傳承的文化記憶。王蒙曾說,“一種語言并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種生活的韻味,是一種奇妙的風光,是自然風光也是人文景觀。”保護方言應是傳承中華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應有之義。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交往的社會化程度提高,方言地位日益下跌,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話,甚至一些外來語種也加入到了“擠兌”方言的行列,方言發(fā)展更是急轉直下,情況不容樂觀。方言的退化、萎縮直接導致地方文化淺薄化。方言是歷史演變的“活化石”,是一種不可再生不可復現的資源,一旦失傳無法再造,保護方言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的必然選擇。因此,新時代我國必須通過科學的政策方針助力方言文化保護,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記憶。
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鄉(xiāng)音的保護與傳承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一蹴而就。正所謂:登高,必先修其低;行遠,必先修其近。只有積累點滴之功,真正傳承與保護母語鄉(xiāng)音,游子的歸鄉(xiāng)愁思才會落地生根,傳統文化之光也才能撒滿中華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掃碼聯系華圖遴選老師,獲取各省遴選考試備考資料,考情分析,筆試面試題!
相關產品推薦:2025年遴選公務員筆試龍騰尊享班